在充满变数与挑战的人生中,许多基督徒(尤其是身为家庭支柱、社会承担者的男人)常常误解了“信心”的真正含义。我们下意识地认为,拥有足够的信心,就能换来一个确定、美满的结果,仿佛信心是一种可以操控环境的属灵货币。我们潜意识里以为——只要我祷告够久、相信够强、奉献够多,就能换来我期待的结果。然而圣经的真理却颠覆了这种以“结果为中心”的信仰逻辑。
圣经所启示的信心,其核心并非在于我们对事件的掌控,而在于我们对一位永不改变之上帝的信靠。真正的信心,不是确定事情会如何发生,而是确定无论发生何事,上帝都与我们同在。这份对上帝同在的确定,才是我们属灵生命中真正的锚点。
新加坡的邝健雄牧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信心不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,而是在不确定中,因着那位确定的上帝,我们可以面对、承受,并且穿越不确定。”
这句话精准地捕捉了信心的精髓——我们不需要将所有不确定变为确定才能前行,而是因为那位确定不变的上帝与我们同行,我们就有勇气行过死荫的幽谷。上帝并没有应许“风平浪静”,但祂却应许我们“风中同在”。
圣经中所提到的信心,永远不是操控上帝的手,而是进入祂的心。信心不是让我们逃避不确定,而是让我们在不确定中确定——不论如何,上帝仍掌权,上帝仍同在。
信心的本质:是对上帝本身的信靠
让我们从圣经原文来了解,“信心”(希腊语pistis)的本质是信任、确信和信靠。它超越了积极的心理暗示,深植于上帝永不改变的属性和信实。
希伯来书的作者精辟地指出:“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,是未见之事的确据。”这“实底”(hypostasis)在原文中意为“存在的根基”;换句话说,信心不是空洞的情绪,而是对那位永恒的上帝——祂的性情、祂的信实、祂的同在——的领悟。
因此,信心真正的中心,不在“结果”,而在“关系”;不在“事情如何成就”,而在“上帝是否与我同行”。信心首先是“关系的回应”,是对上帝本质的信任,而非对结果的预测。
在新约中,信心与基督的救赎是息息相关的,因此我们对信心的理解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基督的救赎之中——我们都是因信称义。信心的核心对象并不是我们所渴求的结果,而是救主耶稣基督。
“我们既因信称义,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上帝相和。我们又借着他,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。”
真正的信心,是在这救赎的宏图面前,一种对基督救赎的完全仰赖。信心的核心从来不是我们向上帝祈求的某个恩典或结果,而是赐恩的主自己——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。因此,我们应当学习放下依赖自身的行为和努力,转而全心全意信任并接受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恩。这种信任是上帝所赐的恩典,使人能够蒙受上帝的喜悦。
“既知道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,乃是因信耶稣基督,连我们也信了基督耶稣,使我们因信基督称义,不因行律法称义;因为凡有血气的,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。”
这种能让我们蒙上帝喜悦的信心本身,同样是上帝所赐下的宝贵礼物;是圣灵在我们心中点燃的信任之火,使我们得以脱离行为的诅咒,进入恩典的安息。这信心,就是单单倚靠祂,得着救恩所包含的一切丰盛——从罪得赦免,到与上帝和好,直至永恒生命的应许。这是对基督和祂的工作毫无保留的投靠,是我们能在上帝面前站立得稳的唯一根基。
信心的典范:在未知中抓住已知的上帝
许多圣经人物的信心不是强装刚强,而是在脆弱中依然投向上帝的怀抱,确信祂的接纳与同在。他们的伟大,不在于他们看见了未来,而在于他们相信那位昔在、今在、永在的上帝。
1. 亚伯拉罕:他蒙召时,不知去往何处,却因信顺服。希伯来书评价他:“他因着信,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,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……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,就是上帝所经营所建造的。”他的信心,是对上帝应许之“城”的把握,而非对当下漂泊处境的掌控。他知道是谁在呼召他。
2. 但以理的三位朋友:面对火窑的死亡威胁,他们做出了堪称最伟大的信心宣告:“即或不然,王啊,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上帝,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。”这不是绝望的认命,而是充满尊荣的信靠。“即或不然”这四个字,将信心从“对结果的交易”提升到“对上帝本身的忠贞”。他们的信心,是确定即便在火窑中上帝的同在依旧,也无论祂选择以何种方式彰显主权。
3. 保罗:在监狱这个结果未知的处境中,他宣告:“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,这是我已经学会了……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,凡事都能作。”他不确定自己的明天,但他确定主的同在今日仍在。他的信心,让他确定的不是出狱的结果,而是那位在监狱中依然加给他力量、与他同在的基督。
这些圣经人物共同见证一个真理:信心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,而是通往上帝的道路。
香港的蔡元云医生从心灵医治的角度,如此描绘信心的状态:“真正的信心,是敢于在上帝面前赤露敞开,承认自己的恐惧、软弱和不确定,却依然选择相信祂的良善与信实。这是一种在哭泣中依然投靠的勇气。”
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极深的真理:信心不是压抑恐惧,而是在真理中承认恐惧,却不让恐惧主导自己。真理让我们看见——上帝并不因我们的软弱而远离;相反,祂在软弱中显得完全。因此,信心的稳定,不是因为我们够刚强,而是因为上帝的真理够坚固。
信心的确据:上帝的同在带来安稳、依靠与盼望
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信心的对象不是某个期待的结果,而是上帝自己——那位永不改变、满有恩慈与权能的上帝——我们就会恍然大悟:信心最大的确据与最深的根基,就在于祂的同在本身。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而是一个可以触摸、可以经历的生命现实。这同在,如同灵魂的锚,抛入永恒的深处,使我们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中,得享岿然不动的安稳。
这神圣的同在对我们生命的影响是具体而真实的,它重塑了我们的存在状态。
1. 安稳:因祂在,风暴中亦有安眠
这种安稳,并非源于环境的风平浪静,而是源于与上帝之间那份牢不可破的信任关系。它是在惊涛骇浪的核心,找到的那片宁静的眼。正如先知以赛亚时代,百姓行在兵荒马乱中,前路茫然,但上帝赐下应许:“你们中间谁是敬畏耶和华、听从他仆人之话的?这人行在暗中,没有亮光,当倚靠耶和华的名,仗赖自己的上帝。”这份安稳与箴言的智慧交相辉映:“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,他必指引你的路。”信心让我们深知,我们的生命并非在无常的命运中飘零,而是稳妥地安置在祂的手中。因此,任何风浪、任何权势都不能使我们与祂那长阔高深的爱隔绝。这是一种在最深沉的黑暗中,依然可以安然入睡的信心,因为我们确信:黑暗本身在祂面前也不过是遮蔽的帷幕,永远无法熄灭祂作为我们生命的光。
2. 依靠:信心是每日呼吸般的依赖
真正的信心,不应只是危机时刻的“急救措施”,而应是我们每一天“生活的姿态”。信心如同呼吸,自然而持续,是我们生命赖以存续的基本节奏。依靠,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平凡或波澜中,主动地、谦卑地从自我能力的宝座上走下来,将全人不断地转向上帝的过程。信心是在每一个抉择的关口,选择不倚靠自己的聪明;在每一次需要的时刻,在祷告中将重担卸给祂;在持续的仰望中,依赖祂那测不透的智慧与从不误时的供应。这是一种动态的、活泼的关系,是让上帝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细节中作主、掌权。
3. 盼望:信心使等待被永恒之光点亮
信心所孕育的盼望,远超对某个特定答案或结局的渴望。我们等待的,不仅是环境的转变,更是等候上帝自己在这过程中的显现。这使得所有的等待都被赋予了意义,因为知道等待的尽头,是更深刻地遇见那位守约施慈爱的上帝。正是这份对上帝同在的确信,使我们即便在“即或不然”的残酷现实中——即使祷告未按预期成就,即使困境依旧——仍能像约伯一样,从灰烬中发出震撼人心的宣告:“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!”我们的盼望,其锚点不在于一个顺利的、符合我们心意的结局,而在于那位本身即是信实、永不误事的上帝。这盼望,使我们在看似漫长而无尽的等待中,依然能持守内心的光芒,因为知道我们所信的是谁。
正如台湾的张茂松牧师精辟地指出:“信心不是去预知未来,而是去认识那位掌管未来的上帝。”这句话道出了信心的真谛——它并非一种窥探明日之事的超自然能力,也不是对蓝图的了然于胸。真正的信心,是让我们的理性在上帝无限的智慧面前谦卑下来,进而超越理性的局限,将我们全然的信任,安放在那位超越时间、统管万有的主手中。当我们真正认识祂,未来便不再令人恐惧,因为我们深知——那未来在祂手中。
信心的根基:真理中的定向与稳定
台湾的寇绍恩牧师曾如此说过:“真理让信心不再是固执,而是顺服;不再是顽强,而是柔顺地信靠。”
当一个男人的信心建立在真理上,他就能面对人生所有的“未解”,而不被焦虑吞噬。因为他知道——上帝的话语比环境更长久;祂的应许,比问题更坚固;祂的同在,比答案更真实。
信心绝非一种盲目的感觉,它必须扎根于上帝的话语和真理。使徒保罗一再叮嘱提摩太要“固守真道的奥秘”“在真道上大有胆量”,并要“保守所托付你的,躲避世俗的虚谈和那敌真道、似是而非的学问”。
保罗的话语提醒我们:真理不是限制信心的框架,而是支撑信心的骨架。
信心不是在真理之外自我催眠,而是在真理之中被上帝坚固。正如建筑的地基支撑整座楼宇,若根基不稳,外在的高大也终将崩塌。同样,信心若不建立在真理之上,就会被情绪左右,被环境牵动,被恐惧吞没。
我们的信心若脱离真理,就会变成随风飘摇的情绪。信心必须建立在“上帝的奥秘,就是基督”里面,因为“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,都在他里面藏着”。当我们真正认识基督,在祂里面积累智慧知识,我们的信心才能达到“悟性中有充足的信心”,这是一种建立在深刻理解真理之上、满有把握的确信。
信心的实践:在日常生活中的操练
如何将这种“确定上帝同在”的信心实践出来呢?
1. 在祷告中转向:当我们为某事迫切祷告时,在陈述完我们的请求之后,学习将祷告的焦点从“事件”转向“上帝”。我们可以如此祷告:“主啊,我将这件事完全交托给祢,我虽然渴望看到我所期待的结果,但我更祈求祢让我在这过程中,深深地经历祢的同在、祢的平安和祢的引导。”
2. 在环境中宣告:效法诗篇的作者,在艰难中宣告上帝的属性。“耶和华是我的亮光,是我的拯救,我还怕谁呢?”这样的宣告,不是否认困难的存在,而是在困难之上,确认一位更大、更真实的上帝。
3. 在社群中见证:信心的旅程不是孤独的。希伯来书劝勉我们要“彼此相顾,激发爱心,勉励行善”。在团契生活中,聆听他人如何在他们各自的“不确定”中经历上帝的同在,能极大地坚固我们自己的信心。
同在,是最终极的应许
信心在东方文化中,常与“忍耐”“顺服”“含蓄”相连。然而,圣经所讲的信心并非被动忍受,而是积极信靠。信心不是压抑情绪,而是在情绪中仍宣告:“主啊,我信,但我信不足,求主帮助。”
有一首圣诗这么唱:“上帝未曾应许,天色常蓝,人生的路途,花香常漫;上帝未曾应许,常晴无雨,常乐无痛苦,常安无虞。上帝却曾应许,生活有力,行路有亮光,作工得息,试炼得恩助,危难有赖,无限的体谅,不朽的爱。”
这深刻地提醒我们,信心的锚点不是“天色常蓝”和“花香常漫”(即理想的结果),而是在风暴中“有赖”的那一位以及祂所赐下的力量与光明。
从创世记到启示录,上帝给人的最核心、最贯穿始终的应许,就是“我与你同在”。
上帝对雅各说:“我也与你同在,你无论往哪里去,我必保佑你。”
主耶稣在升天前给门徒的终极应许是:“所以,你们要去……我就常与你们同在,直到世界的末了。”
这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:上帝所赐的最终极的福分,不是一个个我们想要的“结果”,而是祂自己——祂永恒的同在。因此,信心就是接受这份最宝贵的礼物。信心让我们能够说:“主啊,无论健康或疾病,丰富或贫穷,顺遂或艰难,我知道你都在。”这份对祂同在的确定,足以让我们在一切未知的人生中,活得安稳、自由且充满盼望。信心,最终是放下对结果的掌控,去紧紧抓住那永不放开我们的手。
因此,一个有信心的男人,不是掌控命运的人,而是一个愿意进入上帝的同在,被塑造、被引导、进入安稳的人。当我们不再追求确定的“答案”,而是追求那位“应答者”,我们就会发现——信心的力量,不在于改变环境,而在于在任何环境中,都能与上帝同行。
当我们将信心的焦点从“结果”转向“上帝同在”,我们的生命就开始进入了信仰的成熟阶段。这种信心不保证风浪消失,但保证风浪中有主同在。
感谢您的阅读!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。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、疑问、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,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、提出改进建议,欢迎通过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与我们分享。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,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。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,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。
反馈时,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。
期待与您保持互动,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